1996年夏天,我们正在东方拍摄一部反映黎族织锦艺术的电视专题片,黎村里一群好奇的孩子整天围着我们转,其中大多是女孩,原来这里的女孩大都在家带弟妹,干家务,上学的极少。一天我正在拍摄,监视器屏幕上突然闯进两张小圆脸,我一看,乐了:“哈,半斤背四两。”我举起傻瓜机。留下了温弟俩这张 照片。(图.l)
事过多年,有次朋友到我家聚会,大家谈起了有关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的话题,我随意拿出这照片,聊了聊当时见到的一些情况。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,在坐的陈学博向我要走了这张照片。半年后,突然给我送来一件礼物,便是(图2)中这座雕塑的泥稿。说是草稿,其实已做得比较精细,从整体造型到局部刻画,都已几乎成型。雕像的主体人物是位黎家少女,小身躯因胯背着弟弟稍稍右扭,重心落在右脚上,整个雕塑呈现出一种S形的曲线美;女孩后倾的上身、同胯背着的小弟弟达成整体的平衡。姐弟俩静静地站在一块大石头上,脸朝前方在注视着,微风吹佛起裙角和发稍,又使雕像产生动感。最突出的是两个孩子的面部,雕刻得精彩传神。姐弟俩因年龄不同而神形各异;弟弟年幼无知,小嘴里吮着手指头,好奇地看着什么,神情天真可爱,憨态可掬.姐姐已懂事,脸上除了好奇,还透着一丝淡淡的忧郁.凝视着远方的双目中,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憧憬。在一对人物造型中,采用了”大”与“小”,“动”与“静”,以及情感的“天真”与“忧郁”中的对比,使主题得到深化,用“矛盾”抓住了观众的心。
这件雕塑的产生使我感慨良多,既感一张小小照片,能为我换来一件艺术作品,更感慨学博对生活对艺术的敏锐。艺术来源于生活,提炼于生活,而又高于生活。《渴》是一件反映生活的作品,但也并非简单地照搬生活的写照。照片中的两个孩子正面朝镜头而立,一脸的憨笑,看后只能使人感到孩童的天真和可爱,仅此而已。但作品《渴》却不同,它能让你体味到除了美以外的更多的东西:失学、贫困以及贫困背后的原因等等。学博后来告诉我,多年前他曾陪其导师林毓豪多次到山区采风。山区孩子的现状震动了他的心灵,他们渴望着知识,渴望新的生活,于是,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,而照片又勾起昔日的回忆,也催化着创作的成效。原来如此!没有对生活的深切感悟,是拿不出这样的作品的。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,这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,年轻的陈学博,看来已深得其中三昧。这些年来,他创作了多件雕塑,如坐落在海口市新港立交桥旁的《琴声》、椰海大厦旁三角池绿地中的《椰舞》,都是从生活中得到启发与冲动。
如今,学搏的《渴》已竖立在某大学的花园中,每天来来往往地忙碌着的莘莘学子们,正在替小女孩圆着那大山里的梦。